|
山高,擋不住扶貧路五月的一天,當我確定去池州市石臺縣七井村時,心中不免一陣激動,因為一直惦記著,那條路那座山那些人那些事。 二十多年前,全國倡導創建愛嬰醫院,旨在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,增強國民體質。那年,我作為市級愛嬰醫院創建工作的督查成員,參與全市愛嬰工作督查,七井村是我們的抽樣村之一。本著進村入戶核查的要求,我們得上七井村對一戶產婦家庭進行母嬰工作專訪。那時的七井村山高路遠,在當地人的帶領下,我們抄近爬了二十幾里山路才到達。當時村民窮苦的樣子至今仍歷歷在目。任務完成后,我就想:這里的自然風光這么美,若修好了上山的路,我一定要再來看看。 踐行夙愿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。天氣不冷不熱,陽光獨好,我們從石臺縣城出發,很快,車駛向通往七井山“村村通”上,沿途古樹木、古石橋從身邊緩緩退去,風輕輕刮來,能聞到綠葉與泥土混合的絲絲甜甜的香味。路上行人很少,只碰到幾輛車,其中有一輛車停在山路上,車里人下了車,在路邊悠閑地摘野草莓,也偶碰到二三輛電瓶車停在路邊,看樣子是當地居民在山上勞作。季節正臨小滿,山下已是麥香氤氳、芍紅綻放了,而這里依然是滿眼羞羞澀澀的綠:松杉的深綠、藤蔓的墨綠、青稞的油綠、嫩茶的淺綠、水竹的粉綠,整個世界就這么安安靜靜地悄無聲息地踏踏實實地綠著。車移景換,恍惚,四周的綠緩緩流動起來,偶爾一片乍紅或老姜色的樹葉突兀在對面山崖上,形似綠流里的花朵,那被時光冶煉過的崖石陡峭、雄偉、敦厚,儼然成了綠波中的水岸。除了綠就是空氣實實在在的好:清新、溫潤、涼爽。 慢慢,零星點點的農家屋出現了,白色墻壁干凈明快,屋頂上赭紅色大瓦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,據說,這些漂亮的紅房子都是最近翻蓋的,我想著今天那屋里人的日子也象這房子一樣紅,心情不禁一陣夢游,那些年,這山里人真的好窮,沒有路,山貨再寶貝也運不出去,山外的好東西難以運進來,山上人似乎與世隔絕,居民蓋房子只能就地取材,用木板或竹片或藤條編織成墻糊上泥作墻壁,屋頂只能蓋芭茅草,這樣的房子大風就能將其吹一個窟窿,偏隅這山上的農民就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。 山路彎彎,柏油路面細膩、柔和、潔凈,雖說是村村通,但兩車交會仍很寬松,漸漸地我發現手機上的高德導航不光是彎彎曲曲了,竟然盤臥疊加堆積成了一串串羊腸,這真是名符其實的“皖南川藏線”!它除了沒有川藏線上的隧道、涵洞與高架外,其盤旋上升的態勢是很相似的。車速限行每小時十五公里,氣壓波動大起來,耳朵也開始閉氣,我張嘴作深呼吸緩解不適,看來,海拔已經遠遠超過我們日常生活的高度了。 車速自然是緩的,四周依然是綠的海,忽然,有一條綿長清澈、躲在山與山之間的小溪流,一拐在左側再一拐又在右側了,再一會兒又不見了,真是稍縱即逝!它粉藍色的水只有在牯牛降和仙寓山才能見到,如果是外地人第一眼就自然會想起這是九寨溝啊,足以見證自然生態保護得有多好?粗@似乎不食人間煙火的水,我想若再有點農田,那這里該是絕對的獨一無二的好了,可是沿途卻沒有農田,這不免讓人驚詫,土地是農民的命脈,沒有田地約等于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條件,這里的先民為何擇這個山高水遠路長、人跡罕至的地方居住,而至今仍有一些人還不愿下山,古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,他們靠什么?這肯定不是對現代化生活的遠離、索居,應該是與中國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有關,他們若搬出了大山,他們的先人就無法祭奠,他們就沒有了根,就會成為思想和心靈上的流浪者,這種中國農民根深蒂固的生存觀是不可拷貝、固若金湯的,或許這就是山里人的生存法則,是山外人難以懂的文化吧。 車緩行于山巒錦瑟中,藍天下風輕云淡、香染衣襟,山頂越來越近了,一切又都越來越清晰透明了。終于又見到人了,幾個穿著黃馬夾的工作人員,正在架設電信設施,一看,就知道這也是扶貧工程,路修好了,水、電、燃氣、wifi 都得配套。再前行,神秘畫坑古山村就到了,這里被稱為“云端上的凈土,山巔上的秋色”,是中國曬秋攝影創作基地,一幢座北朝南、粉墻黛瓦馬頭墻的二層徽式建筑,在地勢很高的萬綠叢中若隱若現,宛如鑲嵌在山頂上的黑白翡翠。只見一個身掛“長槍短炮”的男子從房子里出來,我下車也連忙踏步上臺階走進去,原來這就是畫坑展覽廳,廳壁上掛了許多幅攝影作品,題材都是反映農村生活的,純樸、新潮且不失山鄉特色,展廳外有個小曬場,曬場上有很古的推磨、各式罐缽和農具,還有一個長約三十米的徽式廊亭,這廊亭一看就招人喜,小巧、T型、飛檐、木雕,作為曬秋基地,正好應了“日暮長廊聞燕語,輕寒微雨麥秋時”的味道,可見這種設計是別出心裁的。 出畫廳,很快就到了七井村,遠遠就看見了“全民動員,全民參與,打贏脫貧攻堅戰”橫幅標語,還有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宣傳欄,草房早已無蹤無跡,幢幢現代化居民小樓非常醒目、漂亮。村子里有二三十戶人家,路邊停有轎車、皮卡、貨車、電瓶車等,看上去與山下的居民生活沒有區別。還有兩戶正在蓋樓房,鋼筋水泥堆在路旁,這些原先根本運不上山的材料,今日已是家庭建設的常用物資。一股暖流從心頭流過:扶貧路上真的一個也沒有少!新建的村委會房子也很漂亮,白墻黛瓦很亮眼,門樓電子屏上正在滾動播放抗疫和扶貧宣傳廣告語。明媚的陽光照在樓頂上,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。 穿過村,毋須刻意尋找,綠與光的會晤、風與葉的私語、花與蝶的纏綿會追著你的影子跑,頓悟:原來是大山要把最原始和最純凈的空氣送達你的肺、沐浴你的全身。繼續前行,旮旮旯旯里的大棚闖入視線,棚頂上的白色薄膜熠熠生輝。雖說是大棚,因地勢的限制都不太大。大棚里面的辣椒禾正安靜地拔著苗,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井山辣椒的禾苗。這種辣椒外形大,肉厚皮薄味甜,富含硒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,有很好的保健功效,這就是大山上的扶貧項目之一。據了解,這些鋼構大棚都是政府出錢建好送給農民的,且種植戶每畝可獲得5000 元補貼,在精準扶貧產業中,除了種植辣椒外還建有藥材基地、家庭農場、皖南土豬、光伏發電等,這些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上的窮苦人,在黨的優沃扶貧政策下,終于向小康跨進了一大步。 七井山海拔1000 米,作為皖南地域已是很高了。在這段連綿逶迤的山脈上有三個貧窮的村莊,為了這三個村的農民有一條走出去的路,讓生活富起來,政府用了29 倍長的盤旋、62 公里的長度才將路修到這里,修路的代價是人均耗資100 萬。腳踏這條非同尋常的山路,想到在扶貧項目層層推進時,無數個黨員帶頭砥礪前行,啃下了多少塊硬骨頭、創造了多少個奇跡,這條路被當地村民稱為“皖南最美川藏線”,它也是中國扶貧工程中最耀眼的奇跡之一。 (作者系池州老年大學古典舞、拉丁舞班學員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