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不負春光不負美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,父母是園藝工人。 小學前的記憶是貧乏的,大多數家庭狀況都差不多。印象中我跑得最多的地方是家里的廚房。廚房里最明顯的是鍋臺,鍋臺上有一大一小兩口鐵鍋,還有一口大水缸,一個木制的櫥柜,和一個鐵皮煤爐供燒水用。媽媽總能用她的巧手為我們烹制各種美食。 三月三前后,我們會在野外采香蒿,媽媽把香蒿洗凈搗碎,和準備好的咸肉丁一起在鍋里爆香,再加點開水和米粉用力攪拌,就著熱乎的粉團,沾上涼水做成粑粑,最后用香油煎至兩面焦黃。每年此時,我都很想念媽媽做的香蒿粑以及那饞人的味道。八九月份,當南瓜熟了后,媽媽會蒸上南瓜,除去外皮兌上米粉做成南瓜粑。入鍋煎熟,金黃軟糯,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雞蛋糕呢。入冬后,媽媽又會將曬干的高粱米磨成粉,做成的粑是豬血紅色的,有著糯米粉般的嚼勁。那時物質生活雖然是貧乏的,但一年四季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小吃陪伴著我們成長。 其實小時候最喜歡的還是家里來客人。媽媽就會燒大菜,比如紅燒肉、紅燒雞、紅燒魚等。我雖不能大塊朵頤,但湯汁拌飯的美味很難忘卻。 放學或放假時,我們還要為家里打柴禾供燒飯用。秋后梨樹葉子漸漸變黃,一夜西北風吹得樹葉遍地。天色微亮,我們就到梨園用竹筢子收攏,背回家當柴禾燒,甚至還鏟過草根割過茅草等當柴禾。那時候山是禿的,田埂上也沒有雜草,動物不見了蹤影,就連麻雀也漸漸地變少了。山林的蒼白也逐漸印刻在我的記憶里,仿佛小的時候就是這般光景、這般艱辛。 我記得大人們穿的衣服大多就是藍黑灰的服裝,只有女孩子們會在夏季時穿一些棉布花衣服。我第一件的確良上衣是粉紅色的,那時是小學四、五年級吧,而印象最深刻的是襪子。因為是棉紗襪,襪底經常被磨破,襪身沒有彈力立不起來。后來有尼龍襪,藍色的的卡,紅黑白灰格子,服裝的樣式也漸漸多了起來。八九十年代還流行燙發,年輕人都有過把直發變成卷發的經歷。最炫的是燕舞牌雙卡錄音機,聽張學友、鄧麗君等港臺歌曲,看《冰山上的來客》《小花》等電影,讀瓊瑤、三毛、金庸的書。黑白電視里播放著萬人空巷的《霍元甲》《渴望》等連續劇。 一轉眼,到了二十一世紀。居住的房子換了幾茬,從平房到樓房,從面積小的到面積大的。家里的家具和電器也與日俱進,從固定電話到智能手機,彩色電視也由立式換成掛在墻上的液晶屏,廚房里組合式櫥柜(內含消毒柜),用上了管道天然氣。精致的抽油煙機、洗碗機、微波爐、冰箱應有盡有,整個廚房寬敞明亮干凈?照{、洗衣機也跟著換了幾茬。生活發生著巨大的變化,而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始終如一。 居住的條件變好了,吃的品種也更加豐富多彩。大魚大肉從兒時的珍貴到現在的家常便飯,還有各種新鮮水果搭配。物流的方便快捷使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,無論是新疆的、海南的還是美洲的、歐洲的。 記憶中的藍黑灰也逐漸被五顏六色替代。精制棉、真絲、羊毛、羊絨、皮革、羽絨、鵝絨等,不僅款式繁多,花樣和式樣還年年更新、美輪美奐。耐穿的精制棉襪子更是色彩豐富,長、中、短襪筒再也沒有因為軟塌而立不起來。 小時候出個省都是不敢想的事情,而現在高鐵快捷便利,隨時都可以出發到想去的地方。許多城市建有飛機場,出國旅游也成了觸手可及的熱門選擇。而我也從未想過,有一天我還可以自己開車去各個地方,探索和欣賞沿途的風景。 從出生到現在,短短幾十年間,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,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努力奮斗的成果;ヂ摶ネㄗ屛覀冋J識了世界,也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的發展。 說一千道一萬,歸根到底,還是一百年來共產黨帶領我們走上了一條幸福大道。千好萬好,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好,黨的政策好。黨是我們的主心骨,跟著黨走,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! (作者系池州老年大學詩詞欣賞與創作班學員) |